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益上线,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。

刘承祐在京师大开杀戒的时候,主要是杀害当朝重臣,以及地方大将的亲属,比如郭威的家人基本上就都被刘承祐给杀掉了。
郭威当时领军在邺城,他是军队的主帅,那我们知道五代时期一般外地的军队都有监军,是朝廷用来制约主帅的,当时郭威这支军队的监军,就是王峻。
这王峻也算是吃瓜落了,就因为他也在郭威的军中,刘承祐把他的家人也给杀光了。
看得出来,当时的刘承祐已经到了疯魔的地步了,有嫌疑的杀,没嫌疑的杀,不满意的杀,满意的也杀,有仇的杀,没仇的也杀,反正就是杀杀杀。
如此凶悍无道,败亡自然就在情理之中。
因为家人被杀,王峻不再效忠刘承祐,而是积极支持郭威起兵,在郭威称帝的前后,王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,后周开国之后,王峻有从龙之功,被郭威委以重任。
可以说,郭威和王峻一开始的关系,是良好的。
新朝初立,百废待兴,很多细致繁杂的政务工作都需要王峻来协助郭威处理,郭威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,也会亲自找来王峻协商,而且王峻还能起到佐正君王,起到劝谏的作用。
前朝宰相苏逢吉,在开封城有一栋碧瓦朱甍,奢华无比的府邸,郭威表扬王峻的功绩,就打算把这栋府邸赏赐给王峻,王峻却坚辞不受。
我们来看这段记载:
《新五代史·卷五十·杂传第三十八》:峻年长于太祖二岁,往往呼峻为兄,或称其字...
什么意思?这王峻呐,岁数比郭威大一点,大了两岁,那郭威出于尊重,他平时不直呼王峻的名字,而是以兄弟相称,或者以王峻的字来称呼。
这对一个大臣来说,那简直是天大的殊荣了,可见王峻在皇帝的心里得是什么分量了。
皇帝礼贤下士,尊重臣僚,这事好事儿,可是这世上的事情,最忌太满,很多事情都需要掌握好火候,掌握好分寸。
郭威对王峻那都好的不行了,慢慢的王峻也就飘飘然,他就开始骄傲了起来。
骄傲必然自大,自大就会目空一切。

王峻其人,性情浮躁,性子很急,做事也毛手毛脚的,他能力说实在一般,并非通天彻地之才,但他理想却很大,有恢复天下的雄心壮志,他在平时的政务工作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太过强硬,无论什么事情,只要他参与了,就都要按照他的意思办,就连郭威也不能轻易反对他,不然,不然王峻就不开心,不高兴,他就要闹脾气。
要说郭威这人,也真是够有涵养,够能忍耐的,王峻经常在公开场合给郭威下脸子,而郭威却总是迁就他,哄着他劝着他。
人家皇帝这是投桃报李嘛,希望你能将心比心,结果王峻越来越嚣张,平时行事则更加过分。
其实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,因为在国家管理和对外事宜上,郭威还必须仰仗王峻。
尤其是北汉和契丹,非得王峻出马不可。
广顺元年,公元951年郭威称帝之后,河东的刘崇就反了,他建立了北汉政权,和后周处于敌对状态。
这么一来,在地理上,后周就有很大的劣势,北边原来就有契丹,现在又来了个北汉,至于中原和南方,南唐,南楚,后蜀,这都是伺机而动的观望派,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起兵攻打后周,郭威说自己压力不大益上线,那是骗人的。
郭威起兵,中原政权交替的时候,辽朝的皇帝是辽世宗耶律阮,这是辽朝的第三位皇帝。
当时辽朝还在打河北,在河北内丘作战,但是战况胶灼,挺老长时间没打下来,辽军慢慢的就撤退了,并且派出使者到后汉去讲和。
结果使者到了后汉,发现世道变了,后汉变成后周了,这择日不如撞日,郭威干脆直接跟来开封的辽朝使者讲和,暂时维持住了后周和辽朝的关系。
契丹人要钱,要粮食,要地,无非是物质上的要求,可以坐下来慢慢谈,但是刘崇不一样,刘崇认为自己继承了后汉的衣钵,他所建立的北汉才是中原大地上唯一合法的政权,后周反而才是伪朝才对。
刘崇在晋阳称帝之后,马上他就要南下讨伐后周,而两方的战役,大体上爆发于晋州一带。

晋阳,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,而晋州,则是今天的山西临汾。
在《过江之鲫》的第一部中,有关于后周和北汉之间的战争其实已经描述的很细致,但主要讲的还是柴荣登基之后的两国交战,郭威时期则一笔带过了,如今正好在《过江之鲫》的第二部中补上。
晋州,在山西的西南部,往东是太岳,往西是黄河,往北是韩信岭,往南是运城,这个地方连接了黄河和汾河,还控制潼关和洛阳。
如果处在河东的北汉要南下,一般有两条路,一条是向南,顺着汾河走,出阴地关到晋州,一条是从晋阳的东南部出发,向南走,走太行山。
看似是两条,实际上只有一条,因为太行山路在当时来说并不好走,北汉不都是步兵啊,他们有一半以上的兵力是骑兵,这条路根本就走不了,
所以,想要南下取中原,必须要经过晋州,这是绕不开的。
晋州大战之前,请允许作者简要的介绍一下北汉和契丹。
以前作者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一种说法,说北汉政权,由于是伪政权,实际控制面积小,所以它的国力很弱。
纸面实力看上去的确很弱,但却是这种体现出来的弱,却容易把人给误导了。
北汉有代州,汾州等十二个州,境内要么是山峦,要么是峡谷,防守起来很容易,但攻打起来就很难。
北汉还有非常完善的水利设备,农业也很发达,自李氏父子割据开始,这个地方就囤积了不少的粮草和物资,这里畜牧业也很不错,矿业,冶炼业也在发展,所以北汉看起来孤零零的很弱小,实际上人家是深藏不露。
想一下,如果河东是一块贫瘠之地,那么为什么五代时期如李克用,石敬瑭,刘知远等枭雄,都能从此地崛起呢?
那么想必,刘崇自己也可以意识到,自己是完全可以和郭威掰一掰手腕的。
至于契丹,他们一直以来都有图谋中原的野心,他们也曾经在辽太宗时期短暂得逞过,后来因为统治不善,反抗频发,太宗又撤回去了,到辽世宗时期,契丹已经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权了。

辽世宗耶律阮,作为契丹皇帝,他需要向辽太宗耶律德光一样,通过南下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,彰正自己的皇位合理性。
辽世宗这个人,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,顺便梳理一下五代晚期,后周,北汉,契丹之间的关系和发展。
辽太宗死在杀胡林之后,最先得到消息的,是太后述律平,
述律平的反应是这样的:
《资治通鉴·卷二百八十六》:述律太后不哭,曰:\"待诸部宁壹如故,则葬汝矣。\"
这个号称铁腕太后的女强人死了丈夫,如今又死了儿子,此刻她正在经历一个女性所经历的巨大痛苦,但她压制住了悲伤,没有落泪,甚至没有为太宗举办葬礼,因为她要先安顿躁动不安的契丹诸部。
契丹作为一个由多部落组成的联盟,其忠诚度建立在强大的可汗和连续的军事胜利之上,太宗的死,尤其是死在败退途中,极大的动摇了这种威信,一旦中央示弱,部落离心离德,帝国可能瞬间分崩离析。
举目四望,述律平必须依靠自己。
太宗死了,那么谁来做新皇帝呢?有两个人选,一个是绝大多数大臣们都拥立的耶律阮,另外一个是述律平拥立的耶律李胡。
耶律李胡是述律平的儿子,而耶律阮是当年那位远走他乡并且客死他乡的东丹王耶律倍的儿子。
大臣们不支持耶律李胡,那是正常的,因为作为官僚阶级,他们绝不会和述律平站到一起。
多年以前,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,述律平曾经大规模的屠杀大臣为太祖殉葬,现在辽太宗一死,契丹大臣们就会莫名心悸,谁知道老太后会不会又要发疯杀人?
述律平所拥戴的耶律李胡,是她自己的儿子,太祖三子,天生残暴,能力非常之普通,压根也不是做皇帝的料。
加之东丹王本来是帝王长子,他的遭遇普遍让人同情,大臣们当然会倾向于让东丹王的后代即位。
这一次,大臣们不再和太后商量,太宗死后,他们直接就拥立了耶律阮,也就是辽世宗。
述律平本来还想要让自己的宝贝儿子接班,被大臣们截胡,她非常愤怒,立刻就派耶律李胡出兵攻打耶律阮,一是要让耶律李胡夺回皇位,二是让耶律李胡在战场上证明一下自己,博得好感和支持。
老子有云: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,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
能了解别人是智慧,能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高明。
没有弯弯肚,别吞镰刀头,你没有金刚钻,你别揽瓷器活啊对不对。
耶律李胡到了战场上,一顿发挥,惨败收场,更证明了他是一个能力低下的人,绝不适合继承皇位。
只是,述律平是不会甘心的,从当年嫁给太祖开始,她就已经把自己和契丹王朝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,说一不二,至死方休,她不允许她生命中出现任何的反对声音和僭越,是她的,她要得到,不是她的,无论付出多少代价,她也要得到...
参考资料:
《资治通鉴·卷二百八十六》
《新五代史·卷五十·杂传第三十八》
刘鹏.11-12世纪雁北地区的政权互动研究.山西大学,2024
任笛天.北汉在新旧《五代史》间形象的变迁及其原因探析.南昌师范学院学报,2025
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