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段时间优配好油,国际局势并不稳定。俄乌冲突迟迟未停,且颇有升级架势,印巴因恐袭事件持续激战多日。红海危机尚未结束,中东就重燃战火,以色列和伊朗大打出手。
如今好不容易中东休战了,但是国际局势并未就此降温。日前,一名政治学家兼东方学家卡琳娜,就针对当前局势做出预判,国际社会上已经有三大火药桶在冒烟了,且一个还在中国周边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了。
(卡琳娜预测三处地方可能爆发冲突)
卡琳娜原话是这样的,任何地区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孤立事件,如外高加索地区的局势,就和卡拉巴赫冲突、叙利亚冲突一样,都是同一套复杂矛盾网络中的一部分,彼此存在关联,共同构成了地区或国际博弈中的一串连锁反应。在这个连锁反应下,下一个环节可能就是黑海、然后是摩尔多瓦,最后可能是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爆炸。
卡琳娜的这番话,有合理之处,也有不合理之处。
首先我们来看她预判合理的地方优配好油,即这些国家在地缘博弈上拥有共通性。
黑海、摩尔多瓦、哈萨克斯坦东南部,跟外高加索、卡拉巴赫、叙利亚一样,都处在大国势力交叉的地缘缓冲带上。其中黑海是俄罗斯和北约国家直接对峙的前沿;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问题,牵扯着俄罗斯和西方争夺影响力;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挨着吉尔吉斯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,是中亚民族、宗教和能源利益的汇集点。这些地方都能看到俄罗斯和西方博弈的影子,这就和卡琳娜说的“国际博弈会产生连锁反应”能对上了。
其次,他们的历史矛盾也同样具有延续性。
卡琳娜提到的这些地区,普遍都有没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。黑海周边因为俄乌冲突,埋下了长期对立的种子;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自从苏联解体后,就一直处于“事实上独立”的状态,和中央政府的矛盾至今没有解决;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住着很多乌兹别克族、吉尔吉斯族,历史上就因为水资源、土地问题爆发过局部冲突。这些矛盾和卡拉巴赫的领土争端、叙利亚的教派冲突类似,都像是“没愈合的历史伤口”,存在被激化的可能。
最后则是能源和资源的关联性。黑海是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的重要通道,比如“北溪”管道支线就从这过;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是能源丰富的地方;外高加索和叙利亚则涉及中东与中亚的能源运输线路。大国争夺能源主导权时,可能会通过在不同地区制造冲突来形成“连锁施压”,这和卡琳娜说的“复杂矛盾网络”逻辑是相通的。
(冲突过后废墟)优配好油
但同时不合理之处也有以下几点。
首先就是卡琳娜的分析,忽视了地区矛盾的特殊性。
黑海和摩尔多瓦的矛盾核心,是俄罗斯和北约的直接博弈,但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问题,更多的是中亚内部的民族与资源纠纷,这和叙利亚的教派混战、卡拉巴赫的领土争端性质都不同,将他们强行纳入一个链条中,其实是忽视了中亚协调机制如上合组织的稳定作用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与中亚国家近年来的合作深度,已经成为了地区稳定的重要压舱石。在安全领域,中方与中亚国家共建反恐情报共享平台、开展边境管控联合行动,有效遏制了极端势力渗透,为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等敏感地区筑牢了安全屏障。
经济层面,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的能源、基建项目持续落地,不仅为中亚国家创造了大量就业,更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开发的收益,减轻了因为抢资源引发内部矛盾的风险。
此外,每一场冲突的爆发,都是需要导火索和外部干预条件的。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虽有民族问题,但近年未出现大规模对立,且哈萨克斯坦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多于对抗;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问题虽悬而未决,但俄罗斯与西方在此区域暂无直接军事对抗的动力。
所以由此来看,卡琳娜的推导更像是把地缘风险简单地串了起来,没充分考虑到各国之间的外交谈判、经济合作这些能缓和矛盾的因素。
(中国中亚峰会)
总的来讲,卡琳娜的预判在地理政治逻辑上有一定道理,尤其符合“冲突外溢”与“大国代理竞争”的模型,但她对具体地区各方的策略灵活性、经济相互依赖的稳定性考虑得不够。目前来看,外高加索地区比如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发生小规模摩擦的可能性,比黑海和哈萨克斯坦要高,不过这三个地方都不太可能成为像乌克兰那样的主战场,更多是大国博弈时用来讨价还价的次要筹码。
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